- · 《教育界(基础教育)》数据[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收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征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刊物[05/28]
100名“改革先锋”中,唯一基础教育界代表,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人获得“ 改革先锋 ”称号。来自上海的90岁特级教师于漪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在列,她也是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于漪
在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来自上海的90岁特级教师于漪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在列,她也是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于漪是谁?
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让我们一起重温她的故事和她曾经说过的话,向于漪老师致敬!
母亲的教育影响一生
于漪,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44 年,15岁的于漪失去了父亲。妈妈带着五个幼小的子女,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
母亲是半文盲,但她一直教导孩子,做人最重要的是心地善良和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什么,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母亲的教育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
1947年,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求学时代这些大家名师的身教垂范,沉淀了她血液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于漪说,“我真是有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好的老师,使得我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懵懵懂懂、毫无认识到慢慢地知晓。回想到求学的经历我真是一个幸运儿,所以我工作以后 一直是带着感恩的心”。
40年前的“公开课”明星
上世纪8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的风采。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课文虽然一样,但面对的学生总有不同,就要认真备课。”这句话影响了陆一的一生。
于漪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
耕耘教坛60年
“回归”的于漪以强烈的使命感潜心钻研语文课堂,以人民教师的初心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有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过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
《既教文,又教人》是于漪主动投稿给《语文学习》杂志刊发的文章。
于漪说:“所有学科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
这篇文章推动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引发全国范围内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时,于漪再次主动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该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在全国影响广泛,深层次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
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zonghexinwen/2020/093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