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说学生是客体有问题吗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2: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假期朋友聚会,又一次谈到年轻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表现,诸如“太过自我”“没有理想”“草莓一族”等时,一个朋友突然将矛头对准笔者所在的教育界:就是你们将孩子宠坏了

假期朋友聚会,又一次谈到年轻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表现,诸如“太过自我”“没有理想”“草莓一族”等时,一个朋友突然将矛头对准笔者所在的教育界:就是你们将孩子宠坏了,什么“主体性”、什么“快乐教育”,你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干了件最大的蠢事!

我一时无语。公众对于教育的批评常常有道理,又没有道理。关键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将孩子宠坏了”的批评,在理论上则是如何准确看待学生的主体性呢?

1.说学生是主体,有问题吗

中国现代教育关于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主张,较远的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杜威来华(1919-1921年)所造就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最近一次则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谁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基本理论大讨论。本质上看,说学生是“主体”,尤其是承认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与时代无关的教育的事实与真相而已——因为在任何情形下,若没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其他内在的心理条件(如认知能力、知识积累等),真正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就是说,欲求教育的真实发生,就不得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动机、个性、能动性等)。《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既是教育的时机,也是学习主体状态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强调学生主体性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精神追求之一。现代教育不仅要提高效率、尊重教育的规律性,还要告别等级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尊重学生、师生平等乃是现代教育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一以贯之的时代主题。快乐教育、幸福教育、赏识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的时髦标签层出不穷,其实都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表现。鉴于个性、创造性等对于现在和未来、对于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预计,表达方式可能千变万化,但“学生是主体”这一断语仍然会是中国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主张和实践逻辑之一。

那么,“花了几十年时间干了件最大的蠢事”的指责就毫无道理吗?那倒也未必。因为年轻人中的确广泛存在着目中无人、个人主义、不思进取的种种表现,以及“啃老族”“草莓族”等社会现象。这些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但是也的确与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过度绥靖有密切的关联。

尊重学生主体性固然没错,但许多教育工作者显然没有留意杜威当年的警告:进步主义教育中的教师不是更好当,而是更难当了!

2.说学生是客体,有问题吗

其实,说学生是主体没错,错就错在只说学生是主体。

在论证“学生是主体”的时候,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所大加挞伐的,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改造的“客体”、作为道德灌输的对象、作为存载知识的器皿,如此等等。但这时人们往往忘记了:学生本来就是教育要“改造”的对象。虽然不能强制灌输,但是学生确实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要通过有规矩的学习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但同时也是教育所要建构的对象或客体。不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就不是现代教育;但不谈对学生客体性的尊重,也一定不是对儿童有教育性的尊重。这就如快乐教育、幸福教育、赏识教育等都要十分小心地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幸福”和“赏识”一样。如果对“快乐”“幸福”的理解是肤浅的,那学生就只需要在教室里用手机尽情玩游戏就行了;如果“赏识”是无条件、无标准的,那除了宠坏孩子、将危险留给未来代价更大的自然惩罚之外,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英国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在他的《超越学习》(中文版书名《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一书①格特·比斯塔著.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曾经专门批评过将教育简单看成满足学习者(消费者)学习需求的“市场”逻辑。“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看成是一种满足学习需要的过程……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不仅曲解了学生的角色,而且也曲解了教育关系中教育专家的角色……这种角色与仅仅负责将商品交给顾客的店员的角色截然不同。”因为学生甚至家长都不一定知道孩子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合理的教育目标等显然应该更多地让作为具有专业能力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去设定。日前也有一线教育工作者抱怨说:“现在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强调国家要对教育对象尽教育的义务,而没有要求教育对象尽学习义务。九年时间里,混日子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教师毫无办法:反正得升级,反正也不怕他混不到初三……”真可谓一针见血!须知:毫无要求的教育,一定不是健康的教育。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1/0223/675.html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康复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循梦而行向阳而生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