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界(基础教育)》刊物[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征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收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数据[05/28]
小学作文指导的偏差浅议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随着近年新课标的实施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小学作文作为语文的核心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小学作
引言:
随着近年新课标的实施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小学作文作为语文的核心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小学作文的指导,近年虽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个别教师对小学作文的指导重视程度低、教师对作文指导理念以及核心问题存在偏差、教师缺乏作文指导的专业知识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小学作文重视程度低,作文指导缺乏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依旧以讲课文、认识生字词、练习生字为主,而小学作文的指导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中。只有少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加强对作文的指导,而且作文指导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由于小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受到年龄阶段以及整体知识系统的限制,导致他们的作文难以读懂,甚至构思凌乱、错别字多。针对这样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作文的重视,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作文训练结构单一,形式内容具有“一体化”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人格健全的特殊年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就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小学的作文教学以“儿童为本”,重点培养儿童的认知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考虑学生心智的发展水平,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鼓励利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有特色的作文。现在学生的作文,“模式化”和“一体化”是最大的问题,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往往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作文”,只不过简单地换了一种语序等,“照猫画虎”,达不到作文训练原有的预期目标。
(三)作文指导知识匮乏,传统作文理念重
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作文指导形式呆板、课堂枯燥的状况有所改善,新的作文指导方式正在不断涌现。传统的作文指导,方法简单,结构内容单一,写作文有着基本的套路,已经无法适应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对“如何进行小学生作文指导”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多数教师在教授作文课时,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作文指导知识匮乏。它们所具有的作文指导知识,有的是自己从语文课堂经验中提取出来的,有的是从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自己当时怎么学的、学的什么,现在就教给孩子们什么”成为大多数教师作文指导的理念。殊不知,这些理念正在逐渐被淘汰,对作文的指导价值很小。
二、小学生作文指导偏差改进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展现学生写作个性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活动的一种方式。写作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对生活中事物观察的认识与思考,更是对自己遣词造句能力的检验。小学课堂作文,往往以命题的形式出现,作文题目或者所需要的题材均由教师指定,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写作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表达自我,表达对生活认识的写作意义。
作文指导要积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在写作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真实情感,说真话,而不是抄袭或者仿写。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保证,使学生能够表达自我感受,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真正表达学生的思想,内容灵动、充实,语言生动细腻,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作文指导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工作,不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作文指导要纳入整个学年语文课堂的计划中,做到语文课堂和作文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合理有效制定作文教学计划,使每一次作文教学都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小学作文的重视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完善作文教学设计,使作文课堂充满活力与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当堂课的生成、发展、结束的预设,更是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推演。作文教学同样不能缺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使作文教学指导更有效、更全面,能够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在内容和写法上进行完善。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0/0825/455.html
上一篇:“永正”之教 山高水长
下一篇:迷思与突破:智慧教育宏观视阈下的智慧课堂